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部署要求,2025年11月6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研团队在文科楼A422成功举办第三期“马原磨石坊”原著研读会。本次活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为核心研讨内容,通过文本精读、问题深析、现实观照的递进式交流,打造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思想温度的学术研讨盛宴。
研读会以“经典领读+多维解读”为开篇。吴雪君博士率先领读核心章节,重点聚焦“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一经典论断,引导团队成员逐字逐句把握文本要义。团队负责人陈欣副院长结合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语境,深入阐释“异化劳动导致人与类生活异化”的理论内涵,系统梳理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异化、类本质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完整逻辑链条,为后续研讨奠定扎实理论基础。随后,戴青兰教授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剖析异化劳动的生成根源与演化机制,庄泽珑博士运用辩证法方法解读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辩证统一关系,各位教师通过文本互证、概念辨析、史论结合等方式,充分展现了对经典著作的多元解读视角。
自由讨论环节呈现“理论溯源+现实观照”的鲜明特色。许英凤、曾珍宝等教师立足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指出异化劳动理论对剖析当代资本逻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意义;吴雪君、官慧等教师则从哲学人类学视角出发,探讨“类生活”概念对新时代重建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价值。现场交流既有对文本原意的严谨考据与思想争鸣,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与路径探索,形成了“文本细读—问题提炼—理论创新—实践指引”的良性互动闭环,充分激发了团队的学术创新活力。
据悉,“马原磨石坊”原著研读会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言马·正心”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将持续深化经典研读机制创新,通过“常态化领读、专题化研讨、成果化转化”三维路径,引导教师在“精读经典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研究阐释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推动学院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官慧)